乡村行·看振兴|杭州余杭区:村里来了职业经理人
春节将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出品的一款农产品新年礼盒,行情开始走俏。“米浆、米酒、米线、酱鸭,今年我们主打‘有福同享’,带动了周边7个村的农产品销售。”38岁的刘松笑着透露,去年春节礼盒卖了2000多盒,其中还包含余杭区结对帮扶县的农产品。
刘松是永安村聘请的农村职业经理人。2020年9月,他通过选聘成为余杭区第二批“乡村CEO”。初到永安村,刘松面对的是村干部口中没有资源的窘境——这个位于杭州城西的村子97%的土地属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畴。
“没有资源怎么办?”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刘松在一片稻田中着手解答这道必答题,绕过资源短板探索从场景突破。“集思广益,我和团队创新开发了‘稻梦空间’数字化应用,重点打造稻田认养、研学活动两大场景,推动集约化订单种植。”刘松说,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带动该村亩均收入由2000元提高至6000元。
现如今,这一片稻花香不仅为永安村带来了超过10万人次的年接待游客,也带动周边7个村、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发展。刘松和其团队的农村经营性人才培训已在业内小有名气。
刘松在永安村的突破,是余杭区2019年以来探索引育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的缩影。通过出台招引政策、明确职能职权、强化培养激励等举措,余杭区持续探索破解乡村人才缺口、经营困难、管理无序三大难题,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的组织细胞。截至目前,该区共有28位农村职业经理人在岗在职,累计接洽引入项目95个,累计吸引投资金额2.28亿元,所在村集体经济增幅明显。
在村域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主打“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中桥村,山东姑娘肖萃2023年2月作为农村职业经理人来到村里,首先面对的是如何提升人气的难题。“当时村里的人气并不旺,农家乐雷同性较高。”肖萃花了半年时间对现有资产资源开展调研,决定开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积极发展研学基地、露营营地等新业态。
图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中桥村的一家西餐厅内景。新华社记者马剑 摄
环境好起来,人气旺起来,“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中桥村开出了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西餐厅,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更是突破150万元。24家精品民宿、农家乐在与村子的协同发展中尝到了甜头。“我们的客户群体基本都是文一西路上的年轻人。”59岁的周永生经营着一家精品民宿,24小时6800元的团建包场很受欢迎。
余杭区农业农村部门的统计显示,2023年,在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助力下,全区累计盘活闲置农房256宗,面积约21万平方米,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逾1.2亿元。“从顶层设计到落地,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弥补了我们的思维局限。”中桥村党委书记王晓晨毫不吝惜地夸赞。
在这场稻田里的“实验”中,余杭区努力厘清村委会与农村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对此颇有感触,“人和人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想法,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相互尊重,加强沟通,寻找共识。”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一处村民院落的院墙上,别出心裁地嵌入了文物仿制品。新华社记者马剑 摄
“80后”的唐文铭正是在与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合作过程中,找到了聚力共谋的智慧。“我们农村职业经理人只是乡村运营的一环,相信随着这项试点规模的扩大,一定能找到乡村振兴的最优解。”唐文铭说。
2019年,唐文铭回到家乡径山镇时,整个径山范围内只有1家咖啡店,而现在仅他工作的小古城村就分布着4家咖啡店。“常住的咖啡消费群体多起来,这至少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他说。(记者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