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热力图” 撑起“硬脊梁”——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调查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中国证券报》25日刊发文章《点亮“热力图” 撑起“硬脊梁”——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调查》。文章称,全球科技和经济的竞争永无止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今天,新质生产力成为竞争的胜负手。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工业底座之一。
谁能更好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一场银钩铁画、煮酒论剑的争夺战迅速打响。
作为工业大省的江苏,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经过十年的努力,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一些核心零部件突破“卡脖子”,其科技创新和产业动能放射出强烈光芒,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崛起的中国力量。
江苏做对了什么?资本市场助力几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赶赴南京、苏州、无锡等地,采访当地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和专家,破解江苏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图片来源:埃斯顿)
全球版图中的崛起力量
江苏南京,万里长江蜿蜒北去,十朝古都虎踞龙盘。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主要工业机器人企业之一,2022年产销量位居国产自主品牌第一名。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进埃斯顿生产车间,偌大敞亮的空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流水线上,一排排橙红色机器人有节奏地挥舞着机械手臂,精准快速地上下翻飞,将推送过来的物料拧上螺丝、注油、安装配件,“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自动作业持续不断……
“由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停歇生产,并且生产品质的可控性更强,生产效率也更高。”埃斯顿副总经理、董秘何灵军说,早在成立机器人公司之前,埃斯顿就专业从事运控产品如伺服、电机、控制器等研发制造。在智能制造浪潮的推动下,公司发现自己的“拿手好戏”伺服系统产品恰恰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于是顺势踏入机器人市场。
埃斯顿多年来一直保持总营收10%左右的研发投入,目前基本实现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的自主可控。2022年,埃斯顿实现营收38.81亿元、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8%和36.28%;机器人出货量超过1.7万台,产销量稳居国产自主品牌第一位。
埃斯顿是江苏高科技企业加快创新、发力机器人市场的缩影。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江苏将工业机器人作为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及早谋划、集中发力,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在带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规模、企业数量、推广应用等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据统计,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53.1万台,再创历史新高。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放眼国内,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位居工业机器人产业第一方阵。
从企业数量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3.84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十年增长。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苏现有4.28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占比17.97%。目前,江苏涉足工业机器人的上市企业达24家。
同时,江苏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与其深厚的工业基础良性共振、相互促进。以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核心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丝杆,以前采用纯手工加工,加工效率低,质量问题频发。2018年,康尼丝杆智能化产线建成。机器人上岗后,效果立竿见影——车间人数缩减40%,效率提升400%,产品合格率从原来手工生产的96%提升至100%,每年直接节省费用约300万元。
——核心零部件突破“卡脖子”,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中,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是三大核心零部件,此前关键技术都被国外企业垄断。一批江苏企业挺直腰杆,大手笔投入研发,驰而不息,最终部分突破“卡脖子”技术,也推动相应产品登顶行业第一。
南京埃斯顿2022年度机器人出货量超过1.7万台,再次成为中国整体工业机器人、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国产自主品牌出货量第一,并连续四年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中国市场出货量前十名。公司在“All Made By Es-tun”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指引下,从攻克伺服系统等零部件开始,积跬步、行千里,终于实现国产机器人近90%零部件自主可控。
苏州绿的谐波是精密传动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厂商,目前已突破谐波减速器技术难点,在实现量产、突破垄断等方面均为国内第一,是当前国内谐波减速器领域龙头,市场份额居国产供应商第一名。
南通振康是国内率先研发出RV减速器的企业。减速器俗称机器人“关节”,其成本占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成本近一半。经过锲而不舍的研发,耗时近10年,耗资2亿元,南通振康打破了日本对这一产品长达30多年的垄断。
——各地竞相点亮“热力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江苏多个城市认识到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发展,竞相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园区点亮一座城市的“热力图”,层层叠叠、不断生长的亮点使江苏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全国最耀眼的区域之一。
埃斯顿所在的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集聚包括菲尼克斯、埃斯顿等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在内的关联企业150多家,形成了以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和智能测控系统等为主的产业集群,近年来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苏州吴中区集聚700多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2022年规模达1021亿元。昆山机器人产业园则是全国第一家以机器人产业为载体的国家级孵化器,张家港、海安等地机器人产业园积极培育机器人科技研发平台,打造机器人集聚载体……
银钩铁画的“产业辩证法”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江苏采访时,始终被一股强烈的兴奋感和好奇感驱动,体会着这块江南膏腴之地的广博包容、兼收并蓄,感受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聚势腾飞,更认识到中国制造“产业辩证法”的深邃和智慧。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坚持吸收一切先进成果。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了30年,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2020年以前,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四大家族”为首的国际厂商占据了国内机器人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江苏能够在十年的时间里奋起直追,在于横下一条心,敢于大手笔投入研发,敢于依靠创新向对手叫板。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用于弧焊,而在弧焊机器人中近三分之一是高性能版,精度小于0.3毫米。南通振康董事长汤子康表示,在弧焊机器人市场份额几乎被国外公司占据的情况下,他们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希望。
为此,南通振康下决心自研一款精度小于0.2毫米的高性能弧焊机器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这一产品获得成功。它所采用的零部件都由南通振康制造,真正实现机器人国产化。
在潜心研发的同时,江苏工业机器人企业没有盲目排外,而是想方设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
埃斯顿在“打怪升级”的路上,非常注重吸收全球能量:全球十大运动控制品牌之一——英国TRIO,全球焊接隐形冠军——德国CLOOS,全球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专家——德国M.A.i.,智慧机器人专家——Codroid,这些企业均已被埃斯顿纳入囊中,成为埃斯顿的成员企业。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回忆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百年企业”CLOOS时,何灵军深有感慨地说,2019年这笔总价16亿元的收购,不仅补齐了埃斯顿高端焊接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短板,而且借助对欧洲企业的收购,埃斯顿也成功打入过去难以触及的优质客户供应链,并成功国际化。
——在坚持有为政府的同时,坚持有效市场。
江苏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可谓早早发力、久久为功。2014年前后,江苏省级层面提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一系列目标,并组织对关键零部件进行质量攻关;2018年12月,《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对全省机器人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产业基地等重点指标进行了规划。如今,这些目标已经顺利达成。
在此之外,南京、苏州、常州等地也都频繁发力,从核心零部件产能提升、布局高精尖国家重点项目,到机器人产业整合驱动发展,到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再到机器人产业及政策扶持,“有形之手”大展拳脚。
同时,江苏始终尊重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积极发挥企业家的创新引领力。2014年9月,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企业及相关单位发起成立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规范有序、覆盖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平台。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中来到位于苏州的绿的谐波智能生产车间内,驻足在一条柔轮的生产线前,只见机械臂夹起一个原始钢料,精准送入操作箱内打磨、冲洗、涂油,变为一个个薄而滚圆的工件。
绿的谐波总经理张雨文介绍,柔轮是谐波减速器的核心部件。作为一个薄壁件,其生产难点主要在于对工件的变形控制及后续的热处理,产品精度控制要求非常高,相关工艺直接影响减速器的性能。
张雨文说:“打破垄断非朝夕之功。我们从谐波减速器的原理入手,到材料的选型、工艺的定型、样机的生产、成品的大批量制造,前前后后历经十几年之久,也多亏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给力支持。”
一个创新产品的攻关周期长达十几年,牵涉到千千万万的产业链企业。可以说,江苏机器人产业发展先人一步,离不开富有远见、坚守目标的企业家群体,更离不开市场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坚持依靠制造业的同时,坚持引领制造业发展。
被誉为“苏大强”的江苏,工业基础坚实,营商环境优良,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环境和市场需求,是先进制造业的沃土。
比如,江苏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这为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提供了绝佳土壤。目前,埃斯顿的终端产品中,应用于光伏的工业机器人占比超过整体出货量的四分之一,是重要的下游应用市场;锂电、汽车焊接等领域客户也逐步放量,促进公司销售额的快速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江苏,工业机器人不仅被看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被用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机器人+”的新潮流加速到来。
在南京中兴通信智能制造基地,机器人节省了100%物料周转人力,5G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缩短了95%的生产线换线时间,打开手机APP就能实现可视可控,催生了人力、人脑难以企及的制造力。
在江苏,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普遍应用,渗透到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有人形象地说,如今江苏的机器人“仰能提起千斤物、俯能捏起绣花针”。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欧阳日辉说,优良的工业基础与科学的政策引导结合,是江苏以工业机器人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做出成绩的关键。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代际”飞跃特征,它的形态和发展路径有着全然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确认。然而,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江苏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经验,是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尝试,给人颇多启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大有小,大的万亿规模,小的不过千亿营收,但都是势若千钧,具备颠覆传统产业的力量,有着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神奇作用。
“工业机器人产业对于江宁来说,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南京江宁开发区投促局副局长丁瑞波说,当地很多企业推行“机器人+”之后,生产效率都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尝到了甜头。
丁瑞波说,江宁是从战略层面看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固然要惦记产业本身的质量,但更要看到它巨大的能量密度,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扭住创新这个龙头是关键之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创新,关键因素在创新人才,过程保障在制度创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尽管付出了艰苦努力,但目前以“四大家”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仍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半江山”。可喜的变化是,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世界排行榜上,埃斯顿、汇川技术和埃夫特三家国内企业冲进了全球前十;在国内市场上,国外厂商份额从80%下降到60%。
“这20%的空间,是国内厂商一点点争取回来的,背后凝聚着整条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向上突破的创新之能。”张雨文说,创新的路要走通非常不容易,除了苦心孤诣的技术攻关之外,还要打通人才、金融、产业等堵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现状提醒大家: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是应有之义。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资本市场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制度性安排,它汇集各路资本,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创新资源。一个重视资本、善用资本市场的行业,创新必定活跃,发展必定飞速。
埃斯顿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当时,公司刚刚从运动控制切入工业机器人整机领域不久,年销售额在5亿元左右;2022年,公司销售规模近40亿元,实现高速增长。
“上市对于企业而言,是脱胎换骨。”何灵军说,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埃斯顿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投入自主研发形成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斥资近30亿元完成多次收购,完善创新“朋友圈”。如今的埃斯顿内生外延发展,加速朝着实现“国产第一品牌、国际第一阵营”的战略目标奋进。
如塞外铁马奔腾、似鹰击长空呼啸,江南大地、秦淮沃土,一道道铁画银钩冲天而起,爆发出震古烁今的强大势能;一笔笔勒石镌金,擘画着新质生产力的雄伟画卷,面向未来、成为未来、超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