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一周年,它为什么火?——探访良渚新城以“湖”为核的城市新生-新华网
2025 10/31 16:15:05
来源:新华网

玉湖一周年,它为什么火?——探访良渚新城以“湖”为核的城市新生

字体:

  在杭州余杭区良渚新城的核心区,一片原本荒置的土地,如今已被一汪碧湖点亮。湖光潋滟间,美术馆、营地、市集次第展开,市民与游客沿湖而行,艺术、生活与商业在同一片空间里交织。它的名字——玉湖。

  这座被称为“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的城市地标,自启用以来持续“出圈”:首周便带动城北万象城客流增长45%,一年吸引游客超540万人次,成为杭州城北最具人气的公共空间之一。

  人们不禁要问:一座湖,为何能带动一座新城的跃升?

  

  一湖激活,一城更新

  玉湖的诞生,源于良渚新城整体城市更新的关键一步。

  2024年,杭州大城北国土空间规划发布,良渚被确立为“中心城区核心区”和六大辅城之一。面对全新的发展使命,良渚新城提出以“玉湖为核、产城人文融合为脉”,打造新城北的创新样本。

  “我们想做的不仅是造一片湖,而是重塑城市空间的情感纽带。”良渚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玉湖占地688亩,设计上以“水润城芯”为理念,将景观、文旅、商业、文化四类功能有机融合。2024年11月,玉湖YOHOO PARK综合体正式启用,美术馆、市集、露营地同步亮相,成为集艺术、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随着市集常态化运营,“造一座生活的岸”的口号迅速走红;今年3月,央视体育频道在此搭建世界杯预选赛前方直播间,湖畔观赛与喷泉秀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场景;10月,余杭美术馆开馆,玉湖迎来文化功能的全面升级。

  城市更新,从“地标造景”走向“文化生长”。玉湖,正在成为良渚新城公共生活的精神坐标。

  一馆引潮,文明与科技共振

  位于玉湖南岸的余杭美术馆,是这片城市空间的“文化心脏”。建筑面积6160平方米,外观以双环同构的“圆璧”造型象征“玉琮之形”,立面采用玉石玻璃与铝板结合,夜幕降临,整个馆体仿佛悬浮于湖上。

  美术馆首展——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2025年“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由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具体策展,余杭区政府等单位支持。

  

  展览以“天地人机——技术迭代中的文化生态重构”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组)艺术与科技创作者作品,通过“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板块,呈现技术与人文的交融景象。

  

  展厅内,AI绘画、沉浸影像、虚拟交互作品交织出“未来的文明形态”;展厅外,市民和学生沿湖驻足,手机镜头记录下这场艺术与科技的对话。

  从文明之源到未来之城,良渚新城用一座湖、一座馆,搭建起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桥梁。

  一核多元,生活与产业共生

  玉湖的热度,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被一整套“产城人文融合”机制持续放大。

  围绕玉湖,良渚新城规划打造“一心一环一街”空间体系:以玉湖为核心,串联城北万象城、商业水街,建设空中廊道,形成可步行、可社交、可消费的城市生活链条。

  

  湖区北侧,华润润珹置地中心伫立,300余家企业汇聚于此,构建了集总部经济、文创办公、数字内容的产业生态圈。梦栖小镇、数字文化社区、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相继落地,使“文化+科技+生活”形成闭环。

  如今的良渚新城,不仅是“诗意栖居”的理想生活地,更是数字经济、生命健康、AI创新的产业高地。

  一湖之间,城市的温度与未来

  玉湖之所以火,不仅在于它的风景,更在于它让城市“有了温度”。

  在这里,人们可以散步、观展、露营、听乐队;企业家在湖边谈项目,孩子在草地奔跑,艺术家在展馆交流灵感。湖水的倒影中,不只是建筑的光影,更映照出城市生活的丰富层次。

  “玉湖让我们看到,城市建设不止是‘钢筋水泥’,更是一种‘生活共鸣’。”一位受访学者评价说。

  五千年文明的回响,正在良渚新城的湖畔延续。玉湖不只是杭州城北的一片水,更是一种新的城市语言——让产业与人文相遇,让传统与未来同频。(郑羽舒)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