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城北,一片3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简称“余杭经开区”)正以“逐绿而行、向新而生”的姿态,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作为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这里不仅是余杭区制造业主平台,更以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构建起“智造+绿色”双轮驱动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余杭经开区立足节能环保装备特色优势,找准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跑道,全面招引培育绿色能源产业项目,有效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如今,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绿色能源平台,已经成为余杭经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产业向"新":建链、延链、补链,新能源集群崛起
时间拨回至2014年,杭州比亚迪落户余杭经开区,开启了新能源商用车的生产之路。该项目从签约落地到研发中心建成,再到第一辆汽车下线,仅用时18个月。
如今,走进杭州比亚迪新能源电动大巴车生产车间内,冲压、焊接、涂装、装配等全流程自动化产线高效运转。作为全球新能源商用车引领者,自项目落户以来,每年有数千辆新能源纯电动客车从这里启程,销往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不仅推动了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的国际化,更成为全球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中国名片”。
围绕以杭州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产业链,余杭经开区在产业链上下游全力建链、延链、补链。在这条产业链的上游,以晶能微电子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车配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吉利科技旗下的功率半导体企业,晶能微电子聚焦于电动汽车和可持续能源等应用场景,致力于研发高可靠性功率半导体产品。在专注于芯片研发的同时,晶能微电子依托其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技术积淀,还将新一代半导体技术拓展至eVTOL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此外,晶能微电子与正泰合资成立的泰芯半导体,正积极将业务场景延伸至光伏、储能、下一代开关等新兴领域。
除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芯片,余杭经开区在“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引导下,还集聚了卡涞科技、瑞银电子等一批专注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箱体、新能源车充电设备等领域产品研发制造的企业,共同构建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生态。
卡涞科技推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的关键部件——复合装甲电池包底护板,经过两年的研发,已成功应用于某欧洲整车厂。相比传统方案,该产品重量减轻约50%,性能却显著提升。
瑞银电子则在充电设备领域,为新能源车的普及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持。“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先进的智能电能表数智化绿色制造基地,并结合新能源汽车配件、光伏、储能等前沿技术,构建微电网,推进‘低碳工厂’建设。”瑞银电子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了解,瑞银电子在余杭经开区投资约5亿元,新建的先进数智化绿色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已全面建成投产,达产后年均营业收入有望超过8亿元。
制造向"智":未来工厂赋能,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瞄准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的“未来工厂”,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余杭经开区不断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步伐,以“梯队培育、引育并举”为思路,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截至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达100%,涌现出南方泵业、大地海洋等一批“未来工厂”建设标杆企业。
以南方泵业为例,这家在余杭经开区扎根30余年的老牌企业,通过集成IOT(物联网)、MES(制造执行系统)、AGV(自动导引车)等先进技术,构建起从研发到售后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去年年底,南方泵业新厂区正式投用,整个新工厂布局了近50条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与产线节奏动态调配,产能提升50%的同时,管理者可通过智慧平台大屏,一键掌握全球订单进度。
如今,南方泵业已成功入选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项目,并朝着“5年内年产值超100亿元”的目标稳步前行。与此同时,大地海洋、华光新材、和顺科技等辖区内一批企业同样以未来工厂建设融入数字化发展浪潮。
“不同企业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数字化基础也有差异,我们推动他们进行数字化改造必须立足实际、分类施策。”余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余杭经开区通过龙头企业形成示范引领、中小企业低成本推进的智能制造路径,构建起“智造单元-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新智造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在2021年成功上市的环保制造企业大地海洋为例,余杭经开区在其上市当年便助力企业引进危废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完成了对企业内部生产线的优化提升。项目实施后,大地海洋能够更好地满足危废综合利用领域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从比亚迪新能源客车的全球化布局,到晶能微电子半导体技术的突破;从大地海洋的产线优化,到南方泵业未来工厂的智能蜕变,余杭经开区正通过产业链完善与创新生态培育,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制造业绿色转型之路。(杨旭晓、王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