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创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46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绩单”。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安徽多地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云海奔涌、松树迎客,缆车穿梭山间。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被黄山的美景所震撼,也为景区干净整洁的环境点赞。“我们注意维护景区卫生,借助工具,即便垃圾扔到了人难以到达的地方,也会尽力拾起。”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分公司环卫工李培生说。
李培生向记者展示了一根伸出时长达7.2米的钓鱼竿,这是他自制的捡拾垃圾“利器”。鱼竿系上两根铁丝,勾住、戳起,再缓慢收回,就能灵巧拾起悬崖边的垃圾。
据介绍,20多年前,黄山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如今年游客量已接近500万人次。怡人美景的背后,有很多环卫工人的默默付出。
不仅在黄山风景区,安徽多地已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两山”理念实践模式。记者了解到,黄山市歙县出台200多项新安江生态保护制度及配套政策,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累计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宣城市旌德县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建立覆盖乡镇级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报表制度……
在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打好生态牌、吃上资源饭”如今已成为百姓增收的秘诀。去年8月,一家企业入驻打造位于山间的民宿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路西村党总支书记蒋丰收见证了村庄蝶变。他感慨,从未想过山间的一片林、一处景能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6年,路西村被列为旌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村。通过清算核资,村里未发包的林场、水库等资源纳入了集体经济股份公司注册资本,实现资源变资产。“我们在山顶打造了一片茶园,作为发展的第一步。”蒋丰收说,他们当时外出学习,将茶园粗放式管理进行优化,建设循环步道、搭建咖啡屋。

思路一变天地宽。借着人气,乡村旅游火起来了,村里安排有发展意愿的12户农户进行房屋改造,通过一体化管理,实现民宿标准化;栽植山桐子树,延伸山桐子油加工产业链,扩大经济效益……
据介绍,2016年以前,路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不足3万元,去年已经突破62万元。
“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态资源正转化为发展资本。”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项磊表示,安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生态品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并完善生态补偿等机制,搭建生态市场和生态金融,用市场化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或服务,并形成多样转化路径。(记者水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