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浙江湖州:艺术扮靓青山 山乡谱写新韵-新华网
2025 08/13 09:54:05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浙江湖州:艺术扮靓青山 山乡谱写新韵

字体:

  湖光轻漾,茶香浮动。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湖州以艺术为笔,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描绘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如今,越来越多“艺术+乡村”的实践,在湖州从一地一隅走向多点开花,一幅“以艺赋美、以艺兴业、以艺育村”的画卷正次第铺展。

  空间活化 闲置资源展新颜

  走进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古寺钟声悠扬,美术馆游人如织。在这方古韵新风交融的诗意栖居地,藏着一段破茧成蝶的蜕变史。

  时间回溯至2015年,彼时的妙山村还困在“有山有水无特色”的僵局里。时任妙山村党总支书记刘长林借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带领村两委班子啃下硬骨头:拆违建棚舍、引特色项目、修基础设施……村民们一步步为村庄“美颜”“提气”。

  西塞山美术馆。新华网发 湖州市文联供图

  然而,当游客的脚步逐渐密集,新的考题又摆在面前: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妙山村以“艺术乡建”破局,推动“微改造、精提升”,废弃羊圈、旧水厂、粮仓和网格房等摇身一变,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老邓漫画美术馆化作激活乡村文脉的“精神地标”,讲述着地方记忆;“妙山美术馆”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吸引八方游客争相打卡;“文艺之家”落户“西塞山美术馆”,成为银发艺术创作平台,让文化服务更添人情温度……

  如今,妙西镇年接待游客已超20万人次,农家乐、文创、民宿业态蓬勃,西塞山前度假酒店年营收跃升至3000万元左右。

  妙西镇埋下的艺术种子迅速在湖州的绿水青山中遍地开花。青年创客蒋晓锋将“谷堆乡创”项目引入同镇的龙山村,将老百姓变成老师,将乡村变成学校,将大地变成课堂。通过“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南浔区旧馆街道新兴港村则探索出“摄影+旅游+研学”模式,打造了2000余平方米的综合性摄影基地。传统村宅变身天然“片场”,“最艺港廊”摄影大赛更带动产业链增收超200万元,吸纳就业50余人。

  盘活闲置资源、重构空间功能、注入文化灵魂,通过持续的空间活化实践,湖州的乡村不仅留住了人气,更催生了新产业。

  向古而新 千年鱼桑焕生机

  河面泛起微波,橹声穿桥而过,清晨炊烟升起,老匠人刨刀飞舞,百年茶馆如常开门迎客。位于南浔区和孚镇的荻港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村落。

  “尽管村里拥有大面积保存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却一度未能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难以融入当代乡村建设的浪潮。”湖州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荻港村的各项资源因长期缺乏有效发掘,古村一度陷入沉寂。

  “与其向外模仿,不如向内深挖,乡村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富矿。”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会专家阮可表示。

  荻港村传统鱼文化节。新华网发 陆志鹏 摄

  2023年,湖州市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将“艺术乡建”纳入全市顶层设计,形成“市级统筹、县镇联动、乡村落地”的工作格局,为荻港村的系统性重塑按下了启动键。

  在这一战略框架下,荻港村主动激活沉淀资源,探索“生态资源+艺术介入”的融合路径。由湖州市文联与浙江理工大学发起的“农遗新生”计划,每年引入超400人次青年艺术力量,围绕桑基鱼塘核心遗产,开发视觉IP、手绘地图、蚕桑教具、益智手游等50余款文创产品,成功将古老的农耕智慧从田间地头引入展陈空间、创意互动与数字体验。

  村里的百年“一元茶馆”也借力“新老联动”焕发活力,老茶客依旧在氤氲茶香中闲话家常,新访客则在镜头里捕捉古村风韵,社交平台相关笔记量激增45%。“游客多了,农产品有销路,连空气都变文艺了。”村民汤建美说。

  如今,在全局规划的引领下,荻港村既守护着千年鱼桑的厚重底色,又在艺术的滋养中不断延展新篇,为古村活态传承提供了经验。

  人才赋能 湖山艺路润心田

  在长兴县夹浦镇丁新村,村头的小广场上每到周三便热闹起来。“咿呀——这一句拖得还不够!”“好,再来一遍!”长兴县戏协主席卢湘敏站在队伍前,手里挥着折扇,耐心教唱着戏曲唱段。村民笑着说:“现在村里有了‘文艺村长’,大家都想重新学学唱词了。”

  不远处,长兴县图影镇小沉渎村的一处“嵌入式”文化空间静待访客。在“文艺村长”田家村的推动下,乡村版“文润阅读室”悄然落地,古籍体验、“枕边书单”IP、飘香的“咖啡+阅读”新业态纷至沓来,浸润着日常的角落。

  太湖9号公路。新华网发 陈海伟 摄

  这些场景,是长兴县以太湖9号公路为载体、实施“延湖设点、连点成线”策略推进文艺长廊建设的缩影。

  湖州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关键在于“人”的力量。近年来,湖州市文联打破传统“输血式”帮扶,探索“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机制,选派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32名、“文艺村长”141名,吸引244名市外艺术家驻村,招募79个文艺家工作室落地,并组建4000余人的文艺志愿者队伍,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贯通多艺术门类的立体文艺服务网络。

  在这张人才网络的支撑下,各文艺家协会纷纷深入一线播撒艺术种子:“与9号公路相约一夏”摄影月赛,用镜头定格湖光山色与乡土人情的百幅画面;“湖山艺坊”写生活动,吸引青年画家走进东方梅园等地,描绘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卷;“太湖九号公路”文艺赋美演出,使快闪舞蹈、民乐演奏成为旅途中的文化惊喜;“书香悦‘她’”乡村妇女读书会联盟,让文学在村落间生根发芽……

  从“看客”到“主角”,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一支支扎根乡土的文艺队伍,让文化的种子在湖州乡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采写:郭妍廷 李铭宇

  设计:战晓菁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