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间,祥符荡这片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热土,正以“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改革理念,为新型研发机构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度重构。
在这片区域中,以6家国家实验室、1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加速汇聚、协同发力,塑造着长三角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而在众多创新力量中,一支由嘉善县与浙江大学携手打造的“科技尖兵”——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智慧绿洲”),正脱颖而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样本。
面对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面临的“科研与市场如何有机衔接”“资源如何高效配置”“人才如何引育留用”等关键命题,智慧绿洲以“双向赋能”为路径,探索出一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模式。
实验室里的“产业密码”:当科研与生产线零距离
透明舱体内,生物材料正逐层堆叠,几毫米见方的黄色组织随着营养液轻轻晃动,一场关乎“未来食品”的实验正在进行。
“这台3D生物打印机正为细胞构建生长支架。”智慧绿洲副主任、项目负责人刘东红指着操作台上的厘米级细胞培养黄鱼肉介绍,“传统养殖黄鱼需要18个月。两年前,这项技术的培育成本需要1至2万元每千克,生产周期近20天。目前培育成本仅要每千克千元,生产周期缩短到了14天左右,计划今年8月建成投产的中试线。”
“AI+中药”智能推荐系统、水管清洗机器人、智慧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一项项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跃动着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创新脉搏。
“在这里,科研成果没有‘围墙’,从论文到‘样品样机’再到‘产品商品’的距离可以用‘米’来计算,真正实现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智慧绿洲党工委书记林伟连说。智慧绿洲主持的甜瓜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就是明证。研发团队蹲点嘉善马家桥村的瓜田三个月,不断测糖度、试配方,如今这款新产品即将上市,预计能带动7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此外,智慧绿洲还积极开展企业科技服务和联合攻关,与华润三九、柳工集团、日善电脑、中扬立库等共建联合研究机构29家,累计签约总经费达2.37亿元,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布局紧密的科创联合体。
科产联动的“绿洲方案”:从成果转化到产业集群
祥符荡不远处的试验田里,未来环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一片青绿色里进行大田实验。“这是智慧绿洲孵化落地的兴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的科技成果——‘绿洲炭草’,专门用于水生态修复。”智慧绿洲副主任、项目负责人朱亮弯腰抓起一把草毯边缘的草根,“你看这根系,能吸附重金属,还能固碳。我们的目标是让科研成果像草毯一样,真正‘扎根’在绿水青山间。”他介绍,“绿洲炭草”项目已完成商品注册,在长三角10多个治理项目中应用。
在智慧绿洲数慧云巷园区的展厅里,大屏上标注的“产业集群”模块格外醒目。
“我们提出并大力推进‘以研引产、以产养研’的‘产研一体’双循环发展模式。”智慧绿洲主任范骁辉指着大屏上跃动的数据说,“智慧绿洲创新了成果转化验证中心,探索实践‘先拨后股’机制,形成具有绿洲特色的成果转化链路。”
聚链成群,连点成网。智慧绿洲不仅“育初创企业”,还“抓龙头企业、引腰部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舞台,形成科产共融共舞的良好生态。据了解,截至2025年5月,智慧绿洲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领域孵化及导入了科技企业51家,形成2.4亿元的产业集群,预计三年达产产值将超10亿元。
产研一体从来不是“单兵作战”。建设两年多来,智慧绿洲与嘉善深度融合,建立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我们校地双方共同成立了联合推进产业发展专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依托浙大校友会面向全国建立产业联络点,成立校友头部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共同推进项目的筛选、评估、对接和落地,对接企业信息200条以上,推动企业落地10家以上,建立起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嘉善县委常委、嘉善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曹惠明说。
人才流动的“破界实验”:“四位一体”的人才队伍
谋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这篇大文章,核心是人才。
三年左右时间,智慧绿洲汇聚各类人员1200余人,其中全职人员300余人,还引进培育了一批“嘉善首位”“嘉善唯一”的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等。
“我们特别重视队伍建设的产业化导向。”林伟连说,“不同于学校里的学术导向,我们更强调市场和产业导向的人才队伍。”林伟连介绍,智慧绿洲打造科研、管理、工程、产业四位一体协同的人才队伍,构建起“在地团队-在地研发-在地产业”的创新要素闭环,推动科研成果“从1到10”“从10到100”,打造了一间本土化、带不走的科创人才“百年老店”。
“人才不能‘窝’在实验室里,要像水一样流动起来。”翻开智慧绿洲科技副总的名单,林伟连的脸上满是喜色,“我们这9位派驻企业的专家,有的当起了技术管家,有的成了创新顾问。”数智机械实验室的唐宁就受聘为浙江中扬立库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每周都会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往返。他调试的一套“机器人智能感知-规划-拣选系统”,已在物流车间实现应用,分拣效率提升了40%,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的环境自适应能力以及货物出入库效率,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如今,智慧绿洲与央企华润三九共建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已汇聚了50名研究人员,双方围绕新型纳米递送技术,合力推进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将有2个项目进入新药或保健品研究申请阶段。研究院负责人刘祥瑞说:“我们作为联合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像架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桥梁,让科研与产业实现精准‘握手’。”
实验室里的细胞仍在生长,中试车间的机器还在运转,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围着电脑讨论数据——这片由高校与地方共建的“创新绿洲”,书写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鲜活注脚。正如林伟连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在长三角这片试验田里,种出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李俊元 魏敏 方逊 胡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