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之城”到“湿地城市” 苏州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新华网
2025 07/25 11:50:49
来源:新华网

“园林之城”到“湿地城市” 苏州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字体: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举办的《湿地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湿地城市认证授牌仪式上,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第三批、中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城市。

  

  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为江南水乡再添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名片。这是继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苏州斩获的又一国际荣誉,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在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上的双重成就。苏州市代表团在会上作了题为《湿地城市的“苏州路径”》的主题发言,向世界展示了苏州湿地保护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将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城市推向全球。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顾益坚表示,国际湿地城市的证书代表了苏州的湿地保护得到了全国以及世界的认可,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生态共同体,在苏州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需由各国政府提名,经国际湿地组织评估认证确定,是目前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奖项。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流程规范、程序严格,需要经过层层推荐和筛选,符合5大类16项指标。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国际上对苏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

  

  苏州缘何能获此荣誉?首先在于其丰富的湿地资源。苏州250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水相伴、依水而兴”的文明史。拥有长江岸线158公里,太湖3/4的水面1750平方公里,2万余条河流纵横交错,401个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总面积3190平方公里,约占全域面积40%,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茅。同时,苏州构建了完整的保护政策体系。苏州在湿地保护政策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较早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认定重要湿地103处,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4个。2010年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对沿太湖、阳澄湖等重要湿地周边的行政村实施湿地生态补偿。2014年,创新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将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化、法制化。十多年来,5次优化调整生态补偿制度,每个行政村补偿资金从每年50万元提升到120万元。补偿范围从太湖、阳澄湖沿岸逐步扩大到更多重要湿地,累计补偿资金超14亿元。

  近年来,苏州还建立了科学的监测管理机制。苏州构建了全方位、高精度的湿地监测管理体系。建成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布局100个鸟类、100个水质监测区。创新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获得全国行业认可推广。建设覆盖全市的湿地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立湿地专业数据库及“一张图”监管平台。研发太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打造一批可供全国参考的湿地修复案例。相关成果6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此外,苏州早已将湿地保护融入城市血脉。建立11所湿地自然学校,每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300余场,服务市民6万人次。全国率先多部门联合推动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已有20所中小学校建设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每年近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湿地公园接受自然教育。打造“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宣教品牌,全国首创以家庭为单位的沉浸式志愿者培养模式,让市民群众从湿地自然科普的受益者转变成志愿者。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功跻身“国际湿地城市”行列后,苏州将继续重点围绕“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质量”和“共享湿地福祉”三个主要目标,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湿地城市的新标杆。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