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韵今又鸣:非遗活化计划让北宋名琴“龙吟”重绽新声-新华网
2025 04/30 14:07:36
来源:新华网

千年遗韵今又鸣:非遗活化计划让北宋名琴“龙吟”重绽新声

字体:

  在扬州龙韵古琴坊内,一床形制古朴、音色清越的古琴正静静陈列。这床名为“龙吟”的北宋古琴,历经千年风霜,辗转百年沧桑,终于在斫琴师范学刚的匠心复刻下,以崭新之姿重归世人耳畔。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一场非遗活化的生动实践。

  

  范学刚,曾是计算机专业的学子,与古琴并无渊源。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与这门千年技艺结缘。二十余载潜心钻研,他以“门外汉”之姿,凭借对声音的敏锐感知与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将龙韵古琴坊打造为业界标杆。

  “复斫古琴,如同与古人隔空对谈。”范学刚如此形容这项工程。从选材到定音,每一道工序皆需与原琴“对话”:木材需经百年风干,漆灰需层层手工推光,音色更要与原琴“别无二致”。

  2023年,这床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龙吟”复刻版被无偿捐赠给刘少椿纪念馆。当琴弦再次震颤,千年前的《樵歌》仿佛穿越时空,在展馆中回响。范学刚说:“复斫不是复制,是让古琴‘活’过来,让今人听见历史的声音。”

  “龙吟”的重生,折射出非遗活化的深层意义。古琴不应只是橱窗中的展品,而应是流淌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血脉。范学刚的工坊里,年轻斫琴师们正以现代技术辅助传统工艺,让斫琴技艺突破“师徒口传”的局限;而在琴社月集上,新斫的“龙吟”与《樵歌》的旋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近古琴。

  中国琴会会员、扬州古琴斫琴专委会副秘书长熊冠楚指出:“范学刚们的实践证明,非遗活化需要‘守正创新’——既坚守古法,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近年来,熊冠楚本人亦在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作品既承传统精粹,又显现代审美,成为非遗传承的年轻力量。

  从北宋的松涛竹韵,到今日的展馆新声,“龙吟”的故事仍在继续。范学刚与同行们以匠心为笔、以琴声为墨,在古今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正如他所说:“每一床复刻琴,都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当千年后的琴人抚响‘龙吟’,他们听到的不仅是宋人的雅乐,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传统的敬意。”

  在非遗活化的道路上,“龙吟”计划或许只是一个起点。但正是这样的探索,让沉睡的文物“活”过来,让断裂的文脉“连”起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永远跃动不息。

  当“龙吟”再次奏响,我们听见的不仅是七弦之音,更是一曲关于传承、创新与坚守的时代长歌。非遗活化,任重道远;而匠人手中的刻刀与琴弦,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答案。

【纠错】 【责任编辑: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