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要"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在这一背景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的重要载体,正通过"科产人一体"融合发展新范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脱节都是被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科研机构往往陷入"论文导向"的窠臼,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针对这一痛点,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以自身为例,不断探索,展开了一场深刻的科研范式变革。
据了解,这个由浙江大学与嘉兴市、嘉善县签约共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自2022年成立伊始,就聚焦“生态+”“绿色+”“智慧+”创新领域,提出科技、产业、人才联动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们完全改变了过去的科研评价体系。"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党工委书记林伟连介绍道。“我们现在不再以论文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是建立了'样品样机产出、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三维评价体系。"这一转变使得科研人员主动破解“实验室孤岛”困境,更加聚焦产业实际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精准的科技创新,要准确把脉产业的技术需求,做好高质量科技供给,突破技术瓶颈制约,这是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基础。”林伟连表示,目前实验室研发的样品样机总量超100余项。
产业创新:构建良性循环生态圈
产业是研发成果价值实现的载体,是科技创新价值跃迁的必由之路。如何让实验室的"学术硕果"转化为产业链的"产品突破",是智慧绿洲研究员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建立了'以研引产、以产养研'的双循环模式。"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表示。在这一模式下,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项目,产业收益又反哺科技研发,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在地方政府等出资方的财政支持“窗口期”内,抓高质量成果产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研发与产业之间的紧密“共生”关系。
厚植实验室创新土壤,形成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造血能力。构建"龙头企业引领+腰部企业支撑+初创企业孵化"的三维联动模式,加速产业集群建设。
与地方政府组建联合推进产业发展行动专班、在全国重点城市建立产业联络工作站、组建头部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产业化人才队伍……“我们正形成'抓龙头、引腰部、育初创'的良性循环。”范骁辉介绍,目前已引入落地嘉善企业40余家,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培育”为核心的实验室产业生态模式初露端倪。
人才战略:打造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人才队伍是发展的根基,以人才链的能级跃迁撬动创新链突破、贯通产业链升级,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
自成立以来,智慧绿洲就不断探索如何深度耦合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形成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范式。"我们实施了'金字塔'式人才引育计划。"范骁辉主任概括道。
据了解,为进一步壮大丰富人才队伍,智慧绿洲通过顶尖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产业人才储备等方式,全方位搭建人才队伍。除此之外,为留住人才,智慧绿洲在人才发展机制上有所创新。双通道晋升,建立科研序列和产业序列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柔性用人,实行"双聘制""旋转门"等灵活用人方式;成果共享,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真正实现“人才红利”向“产业动能”的持续转化。
"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之'根'深扎产业创新沃土,以人才活力浇灌发展动能。"林伟连书记表示。通过持续推动"科产人一体"发展,智慧绿洲将系统性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产业升级最初一公里”的衔接难题,矢志不渝地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产业提质升级、区域协同发展的同频共振之路,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包容的生态、更创新的机制,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范式。(魏敏 方逊 胡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