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2月27日电(记者柯高阳)邀请嵇康“穿越”到现代课堂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AR技术营造的大运河帆影中感悟流动的文化……2月23日,“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在六朝博物馆举行,现场发布了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探索将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

南京文博资源丰富,现有150余座博物馆,其中备案博物馆82座,国家等级博物馆19家。这些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内涵支撑,助力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用好博物馆,上好思政课。活动现场,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学生化身文化小使者,在AR技术营造的昆曲戏服与大运河帆影中表演沉浸式朗诵剧《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孩子们采用情景剧形式,走进博物馆开启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还邀请嵇康“穿越”到现代课堂,在与文物的互动中领略文物背后精雕细琢的精神。
一馆“一好课”,博物见精神。特色专题类博物馆微展示环节,南京消防博物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南京市手语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等5座博物馆分别结合一顶头盔、一尊铜人、一张照片、一枚指纹、一棵水杉,展示和推介本馆的思政教育资源。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携手南京大中小学生代表,共上一堂思政课,感悟雨花英烈精神,体悟“信仰”的内涵,汲取前行的力量。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南京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代表,分别以《课堂与殿堂的交汇》《颗粒归仓》为主题,带领学生触摸南京的历史文脉。
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积极用好用活文博资源,建强“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搭设“大平台”,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同时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开发的馆校合作模式,更好发挥“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功能,拓展实践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