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发布会,对外介绍了苏州市太湖水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近年来,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全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4年,苏州市太湖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体现为“三个持续”。一是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2024年,太湖东部区总磷浓度为0.036mg/L,水质稳定达Ⅲ类;湖心区总磷浓度为0.046mg/L,同比下降8%,水质达Ⅲ类;太湖全湖水质实现“全年达Ⅲ”目标。此外,主要入湖河流望虞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阳澄湖心国考断面水质连续2年达到湖泊Ⅲ类,太浦河出境断面连续6年达到Ⅱ类,太浦河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美丽河湖示范案例。二是应急防控水平持续提升。安全度夏期间,湖体藻密度均值258万个/升、叶绿素a均值5.7微克/升,同比实现“双下降”;太湖苏州水域蓝藻水华发生次数40次,低于近三年平均次数;蓝藻水华最大发生面积112平方公里、平均发生面积21.75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32.9%、42.8%,达“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太湖连续17年高水平实现安全度夏。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4年公布的省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结果中,苏州太湖得分73.5,位居沿湖三市前列。太湖水生生物物种数呈增加态势,多样性级别达到“较丰富”水平,吴中区太湖生态岛发现江苏省新纪录毛脉槭,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对生存环境有着很高要求的敏感物种大量回归。
2024年以来,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项目推动,年度排定重点治太工程项目84个,年度已完成投资达81.09亿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一方面,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全市500家排污登记管理企业的排污登记内容规范性抽查,持续推动排污许可证动态更新。实施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对289家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深化区域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吴江区印染产业转型提升专项规划等多个环评获省厅批复,20余家印染企业改建项目环评已启动编制。落实排污总量管理,共储备减排项目1211个,出库项目1913个,总量指标储备量全省第一,为省市重大项目提供总量保障。同时,坚持本质治污,深入开展污染源头治理。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聚焦河道水质整体提升,完成东西山40条通湖河道治理。全面完成7374家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验收完成率达100%。持续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34家污水处理厂、650家涉水工业企业已实现分质分类处理,完成125家纳管企业整改,4家纳管企业退出,新增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1.5万吨/日。全力推动生活污水治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65万吨/日,完成122.2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
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坚持保护优先,稳步推进生态修复扩容。持续开展退圩还湖,吴中区退圩还湖工程正开展取土填土以及退圩区堤防清基、排水等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清淤,年度清淤量达60万方。建设完成生态安全缓冲区6个、望虞河支流支浜生态河道3条。积极推进太湖生态岛建设,年度7个项目已基本完成6个,河湖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工程已完成9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全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通过省级验收,建成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4个以及科普馆展示馆2个;苏州申报“国际湿地城市”获得国家提名。
此外,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科技赋能,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效能。以大数据数智化转型为契机,创新打造“太浦河云管家”平台。推广运用“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目前已吸纳2.1万家企业自主申请使用,开展自查5420万次,查纠异常情况6.8万个,有力提升企业自主治污水平。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实质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前瞻性准备”要求,稳步提升太湖应急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蓝藻应急防控体系,严守安全度夏底线;稳步推进河网治理及生态河道建设,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科学实施太湖生态清淤及退圩还湖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努力唱响新时代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