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与“才”实现精准对接,是产才深度融合的关键。
近年来,萧山进行了“构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范式”创新深化试点、“产业人才地图”全省首个区县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探索,以期推动产业和人才实现“比翼齐飞”。这些先行先试的探索,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架起桥梁,成为萧山达成产才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所在。
破局突围,打开发展天花板
人才是创新的引擎,产业是创新的基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做好产才深度融合的大文章。近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规划1760亩土地,全区累计投入超170亿元,先后引进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进一步打通教育、人才和科技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星链”效应,致使教育资源、科研实力、人才集聚等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起来”只是领跑的第一步,“用起来”从而支撑本地科技创新、赋能本地产业发展,更深度写好“教科人”实质性贯通这篇文章,才是行稳致远的“关键之举”。
去年8月,浙江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名单出炉。萧山区关于“构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范式”的试点项目榜上有名。
入选试点之后,萧山立下新目标——到2025年,区内科创平台招引硕博研究生规模达5000人左右,建成一支超千人的高水平复合型科研队伍,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90%;布局建设国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共建校(院)企联合实验室达到150家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1%;新兴产业形成集群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
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优势,结合工业大区的产业特色,萧山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推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耦合,继续开始了一场大展身手的探索。
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
近些年,萧山区大力推进人才强区,引进了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巴顿焊接技术高等研究院、湘湖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湘湖实验室七大新型研发机构,“领航”萧山创新发展。
借助重量级科研机构做好人才引育、扩大各类人才的“进口”之余,萧山还着重加强政策引导及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平台与企业之间的融汇,扩大其“出口”,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西电杭州研究院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引入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校企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推出个性化案例课程、实践课程等校企联合“金课”,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无缝衔接。此外,研究院和企业还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实习实训,以科带教、以产促教,从而培养既具理论视野、又具产业技术实践经验的产业创新人才。
“‘双导师+订单式’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提高了新型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业技术,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让企业提前了解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解决了企业招引人才难的问题。”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体制机制创新的效果显现在了实实在在的数据之中。西电杭研院首届毕业生中,浙江籍生源仅占3.9%,但学生留杭就业率达到了25.67%,留浙率为28.74%。让浙江地芯引力科技有限公司感到欣喜的是,与西电杭研院联合培养的12名研究生中,毕业的3名学生均留在了企业发展。
此外,共建联合实验室也是萧山区发挥人才效能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法宝之一。该举措指的是区内科创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科创平台负责引进高端研发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负责提出研发需求、开放应用场景,双方共同推动研发成果应用落地,从而让企业快速形成数字化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
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人才、技术和创新等问题,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联合实验室推行以来,萧山区科创平台累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120余家,招引各类人才5000余人,撬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超15亿元。
一份地图,让人才与产业“共舞”
近几日,白墙黛瓦的乌镇光彩焕发,和世界再赴一场“金秋之约”。11月19日,萧山区“产业人才地图”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这个赋能科技人才挖掘、招引和产业服务的可视化数智平台在现场得到了诸多关注。
以传统经济起家的萧山,在时代浪潮下,锚定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两大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智能物联、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三大新兴产业集群,着眼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正以链式集群精准打造“2+3+X”先进制造业体系。
产才融合发展亦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今年3月,萧山区经信局协同萧山区委人才办,联合北大信研院开发萧山区“产业人才地图”,围绕“2+3+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技术图谱为核心,串联起人才库、企业库、知识库,实现三者之间的精准匹配和多向链接。
这份“地图”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可以呈现人才画像、企业画像和技术图谱,还能清晰展现产才布局情况、关键技术分析、全球人才分布等产才要素信息,让产才工作变得直观易懂。
在人才招引上,相对于以往费时费力的撒网式排摸,有了“产业人才地图”后,可以实时感知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形成技术因子图谱,从而快速精准地从全球范围内匹配关键人才,再根据人才的国籍、来萧可能性、与萧山区产业的匹配度等条件进行排序和推荐,获取人才相关信息。借助“产业人才地图”,还可以对盯引人才的科研轨迹与科研成果分析,绘制人才关系网络,以便于从人才网络图谱中挖掘合适的中间人,从而实现靶向招引,降低交流成本,提升招引成功率。
得益于“产业人才地图”,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人才在萧山被打通“任督二脉”,形成了“人才+企业”“企业+技术”“技术+人才”的生态圈循环,呈现出各类产才融合的新场景。今年7月,浙江省经信厅还正式发文同意了萧山建设“产业人才地图”区县试点,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区县试点。
未来,“产业人才地图”将面向政府侧、产业侧、人才侧开发三大服务端口,构建更为丰富的应用矩阵,实现产才大数据的充分利用,进一步提升人才首位度、激发创新活力值。
眼下,萧山这座城市,已经将与人才共荣共生融入了高质量发展血脉。全新的化学反应,正迅速地催化着萧山的明天。(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