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加速绿色转型,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新华网
2024 11/20 16:53:35
来源:新华网

苏州:加速绿色转型,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字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苏州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幅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苏州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智慧监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治水新模式

  11月20日,在太浦河吴江段一处高楼楼顶,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对周边河道、企业雨水排口、闸站等进行全天候巡查。此时,30公里外的“太浦河云管家”大屏上,巡查画面被实时传回,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水面油污、违法排放、倾倒等情况,让太浦河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太浦河穿越青吴嘉三地,承担着太湖泄洪、水源输送、航运等多元功能,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见证者”。为更好地扛起“上游担当”,吴江建设了“太浦河云管家”系统。据苏州市吴江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施志伟介绍,该系统有机整合了吴江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等部门已建无人机资源,建成全域覆盖、统一调配的无人机巡航网络,并与太浦河边高空铁塔、重点桥梁、沿线路边监控探头,构建“天上、桥上、水上、岸上”的“四上”立体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还构建了水质详情、航运安全、非法倾倒、重点关注等八个功能模块,实时更新有关图表、数据、影像,可在线查看水体状况、水面情况、船舶轨迹等,让太浦河生态环境脉络清晰可见、实时感知。

  值得一提的是,“太浦河云管家”系统可统筹调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水务、公安、交通等部门资源,实现物资线上调配、应急专家随时联系、应急队伍实时增援,全面防范各类环境风险隐患,环境应急人员确保半小时内能够准确到达。

  通过数智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吴江精准施策,大力实施涉水行业整治提升,通过水岸共治,太浦河水质持续提升,水安全得到保障,界标断面年均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到Ⅱ类,较2017年改善一个类别,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指标分别改善18%、54%、40%和36%,2023年累计向下游安全供水约24亿立方米。

  损害担责,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近日,苏州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记录到了两位鸟类“新朋友”——仙八色鸫和紫寿带。其中,仙八色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其羽毛上绚烂的八种色彩而闻名遐迩,又被称为“鸟中仙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稀有鸟类“现身”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在该公园观测到的鸟类已从最初的91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42种,鸟类种数居苏州同类国家湿地公园之首。这背后,除了不遗余力地推进湿地生态修复,还得益于积极开展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今年6月,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和替代性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同步落成启动,苏州法院向苏州市同里湿地公园有限公司移交了244万元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这笔生态环境修复资金来源于苏州地区法院在办理环境资源案件中向被告人追偿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将用于在同里湿地公园开展鸟类栖息地质量提升,包括湿地植被管理修缮、沟渠水系沟通、栖息地微地形重塑等。据苏州市吴江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宇婕介绍,今年,吴江已将生态损害赔偿资金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建成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将机器视觉、声纹识别、AI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自上线以来,采集数据38927条,累计识别物种162种。

  近年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提质扩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各项工作总体走在全省前列。自2018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实施以来,苏州市已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911件,涉案总金额超1.25亿元。

  循环农业,打造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

  在太仓城厢镇东林村的秸秆饲料厂,车间内机声隆隆,满载饲料的叉车往来穿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酸味和酒香,这里正在对加入了豆渣、砻糠、菌剂的秸秆进行包膜处理。

  2014年,东林村引进了秸秆收集、发酵、饲料生产等设备,在全国率先试水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东林羊场的羊以该饲料为食,工人们再将收集好的羊粪运往附近的生态肥料厂发酵制成有机肥,用来浇灌粮田。目前,东林村依托村集体运营合作农场2200亩,构建了“优质稻麦种植、秸秆饲料生产、肉羊生态养殖、羊粪制肥还田”的物质循环链,形成了“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的四轮驱动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

  

  此外,东林村近年来还大力开发乡村清洁能源,村里的一期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2MW,包含了生态饲料厂、生态肥料厂、生态羊场等。这不仅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供应,还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据东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光伏能源、“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以及采用新型电动机具,东林村不仅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二期还规划有2.9MW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项目投运后,东林村光伏年发电量达到54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1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0吨。”

  事实上在太仓,类似的“东林模式”还有不少。苏州市太仓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洪海介绍,目前,太仓正在积极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等试点示范项目,“一厂六中心”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载体即将建成运营。未来,太仓将继续加快31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构建一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

  “花园式”污水处理厂 探索“零碳”工厂新路径

  提到“污水处理厂”,相信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是黑色的污水、难闻的气味和脏乱的环境。不过,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眼前场景却让人以为来到了一个生态公园。

  厂区内,一个面积约2.9公顷的湿地里,芦苇菖蒲迎风摇曳,睡莲荷花点缀其间。该人工湿地兼具尾水提升、生态补水、绿地景观和防洪灌溉功能,污水处理后的部分尾水经再生水回用系统后进入生态湿地,经过自然调节,水质效果得到进一步净化。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厂区内密集铺设的光伏板。据介绍,苏州工业园区以创建循环经济产业园近零碳基础设施示范区为目标,推动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中新绿色能源(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5.72MW分布式光伏电站,打造了目前苏州规模最大的“光伏+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铺设550Wp高效单晶硅光伏组件10400块,预计年均发电量约581万千瓦时,基本实现就地全部消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74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86吨。

  近年来,苏州始终有序推进“双碳”各项工作。在企业里,苏州“零碳”“碳足迹”认证十分火热。位于太仓的耐克中国物流中心实现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建成风光一体化零碳智慧物流园;常熟支塘镇蒋巷村零碳、数字、幸福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上线,建成苏州首个零碳智慧乡村;全省首个“智慧碳足迹”管理平台在苏州上线运行,为企业产品计算“碳足迹”……苏州还印发了《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实施工业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接下来,苏州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等,同时加大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的落实。要完善精准依法科学治污的制度机制,坚持源头治理、数字化管理、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地、持续地改善苏州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寅平)

【纠错】 【责任编辑: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