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创新基层治理:好不容易“通了路”,更要“修好路”

2022年11月28日 10:06:31 来源: 新华网

(嘉定菊园新区。受访单位供图)

  新华网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李荣)在社会的基层治理中,有不少个案、独例和特殊情况,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解决。只有想方设法,多渠道联动,才好不容易“做成一件事、走通一条路”。新近,记者在沪郊嘉定菊园新区采访,提到这一点,基层干部很有共鸣,而且他们想得更深一步:好不容易“通了路”,更要“修好路”。

  菊园新区管理委员会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说了一个最新的事例:今年下半年,72 岁的周阿姨撑着拐杖,到信访接待室讲述她遇到的特殊困难。

  原来,周阿姨患有较严重的眼疾等慢性病,父母、老伴早已不在人世,唯一的儿子去年也过世了。前些年,她因种种原因把房子卖掉后,2020年起租住在嘉定区菊园新区的泰宸社区中。

  她说,虽然自己有一个哥哥和一个侄女,但多年不来往,也早已失去联系。儿子过世之后,周阿姨连烧开水也成了难题,电水壶的插头要插上电源,眼睛却看不清。尤其是一日三餐,原本都是儿子为她准备好,但儿子去世后,吃饭就成了个大问题,全靠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为其送餐,安排志愿者为其代配药、代买生活必需品,解燃眉之急。尽管如此,周阿姨仍然感到事事力不从心,又不愿多麻烦志愿者,便萌生了去养老院养老的想法。打听了几家养老院,但都因没有受托的监护人选,养老院不收,这让周阿姨入住养老院的事情迟迟没有进展。

  针对周阿姨的情况,信访办和民政部门想了不少方法,做了许多尝试:通过辖区派出所帮助老人找其近亲属,但最终没有成功;联系多家养老院,咨询是否可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由居委会作为见证人让老人入住,但这条路也走不通;向法院了解是否有法定途径,由法院指定监护人,但流程要求高、时间长。

  看上去好像“无路可通”。但不久转机出现,每月菊园新区会召集一次信访联席例会,通过多部门参与研究辖区信访问题,各部门结合职能,开拓思路研讨解决信访难题。对于周阿姨遇到的难题,辖区司法所给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由居委会作为意定监护人。

  “由居委会作为意定监护人,意味着即使居委会负责人调岗换人,继任者也可继续履行相应职责,不会影响到对老人的长期照管。”承办公证员说,“在法律上,意定监护的顺序高于法定监护,因此这份协议既保护了周阿姨,也保护了居委会,可有效规避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采访中,基层干部认为,好不容易“走通”的路,一定不能“只走一次就让它荒芜”了,应该趁已有的“通路效应”,做好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修好路”,使之成为一条“标准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以畅通无阻。

  据承办公证员介绍,上海市曾经也有过居委会以公职监护的方式担任公民意定监护人的先例,但一般都是在老人已经失去自主意识、无近亲属的情况下由法院指定,而像周阿姨这样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居委会组织作为自己的意定监护人的,这在菊园新区还是首例。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条探索与实践的路,可以提供“养老模式”的另一个参考样本。

【纠错】 [责任编辑: 佘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