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频道
正文

瞭望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把研究成果写在病床上

2022年06月28日 08:54:55 来源: 新华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我们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去研究,而是为解决临床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医务人员把研究成果写在病床上。”

  “战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通过一扇门被巧妙转化成“平疫双赢”的理想模式,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筱

  连续两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位列全国第11位;连续两年中国医院综合排名榜进步最快榜全国第一;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牵头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首个微创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第一家医疗机构获得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打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邵逸夫医院)近年的成绩单,28岁的它朝气蓬勃、表现亮眼。

  在如此短时间里,邵逸夫医院有何制胜法宝?是什么让它永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瞭望》新闻周刊就此专访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不忘初心 创新引领 追求卓越

  《瞭望》:邵逸夫医院用短短20多年成长为“国考优等生”,有哪些关键因素?

  蔡秀军:28岁的邵逸夫医院能够在参加“国考”的2398家医院中,连续两年都取得A++成绩,排名全国第11位,很不容易。我认为邵逸夫医院之所以能用短时间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不忘初心。医院的初心是为病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如果忘记了初心去追求发展,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成绩。

  第二是不断创新。如果一家医院没有创新,它永远不会进步。尤其像邵逸夫医院这么年轻的一家医院,知名度和认可度都需要在不断的求新、创新中获得。

  第三是追求卓越。做任何一件事不能说差不多就行了,必须要追求极致,能做到最好就尽量做到。我对自身是这样的要求,对带领的团队也是一样,对医院发展更是如此。

  《瞭望》: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近年医院在管理、服务、技术、科研等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蔡秀军:医院高质量发展背后,离不开创新。邵逸夫医院有其独特的建院背景与发展路径。邵逸夫医院诞生即创新,并以改革创新为引擎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稳步向前。

  在管理上,邵逸夫医院不断借鉴全球优秀医疗机构组织架构和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与国际接轨的“邵医模式”。同时,依托精细化管理根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政治、组织优势,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治理效能,将党建落实落细到医院发展的方方面面,开启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技术上,医院在医疗技术创新上始终与国际同频共振,提出“错位发展、精准微创、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发展方针,与老牌医院传统强项错位发展,成为中国及世界微创外科的一面新旗帜。同时,牵头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高标准参建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国家级平台整合各类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技术高质量稳步提升。

  在科研上,医院整合人才、平台等各方资源,形成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协同创新团队和多学科交叉、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创新平台,进行医工信、产学研的多方面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医院目前国家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保持年均15%到20%的增长率。

  在服务上,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的理念已深深融入医院发展,在细微处彰显爱与责任,全方位展现医疗机构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微创化 国际化 护佑健康

  《瞭望》:2021年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邵逸夫医院。我们了解到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微创领域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它的落户对医院创新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蔡秀军: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微创领域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对医院来说,既是微创实力的证明,也是医院微创学科发展的全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整合资源,加强医工信协作。

  前面我讲了不忘初心,医院的初心就是解决临床问题,为病人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坚持了20多年的医工信结合,微创化是我们学科发展方向,围绕着微创理念,通过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微创化,真正服务好病人,通过多学科交叉实现成果转化,切实解决临床难题。

  2020年我们做了一项统计,当时的邵逸夫医院有13个发明创造实现产业化,并最终应用于临床,这也是对我们努力方向的认可。我们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去研究,而是为解决临床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医务人员把研究成果写在病床上。

  希望这个平台将来为更多老百姓做好服务,有更多医疗单位或企业参与,把更多智慧集中起来做更大的事情,以实现我国微创医学飞跃发展,推动我国高端微创装备国产化,部分优势领域实现由进口国向输出国转变。

  《瞭望》:邵逸夫医院是中西方医院管理模式交流碰撞的试验田,国际化是邵逸夫医院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医院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和路径对医院、员工和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秀军:邵逸夫医院1994年正式运行,是中国内地首个港资捐助、省政府配套建设、最早引进国际先进医院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的现代化国际化公立医院。国际化是邵逸夫医院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通过持续创新,内化在管理理念国际先进、诊疗技术国际前沿、患者服务国际理念、人才培养国际视野等方方面面,引领医学前沿发展。

  例如结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针对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较高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是回肠保护性造口术,但治疗周期长、需回纳手术、并发症多。针对该临床痛点,我们发明了支架法肠道转流术,打破全球沿用167年的传统方案,避免吻合口漏及再次回纳手术,大大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支架法肠道转流术已成功应用于全国上百例低位直肠癌患者。

  通过与国际著名高校及顶级医疗机构交流,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等国外多个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常态化学术交流,对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建立“一带一路”微创医学院,把微创技术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扩大了医院的视野,提高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同时,管理理念也与国际同频,不断更新迭代邵医模式,并形成常态化管理交流机制。

  对医院员工来说,能有更多机会跟国际交流,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同时双向培养人才,接收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来院实习轮转,建立了全球认可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培训基地。

  对病人来说,国际化诊疗让患者就医更无忧。为满足患者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提升疑难罕见疾病诊疗综合能力,医院牵手国际顶级医疗机构打造“越洋门诊”服务,同时共建“国际罕见病诊治中心”,让更多患者在国内即可享受全球最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

  有温度 担大道 共享共融

  《瞭望》:自你上任后一直在升级“温度医疗”,并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理念,这方面有何体会?

  蔡秀军:在邵逸夫医院,“以人为本”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对患者的服务细致到医疗行为的点滴。对于患者所有员工秉持“首问负责制”,用心用情回应患者需求。

  在临床一线,我们发明多项源于患者又服务于患者的国家专利产品。如发现住院患者怕噪音,发明“噪音智能分析与提醒装置”,打造无噪音病房;开发低功耗的无线温湿度感应器,实现24小时温湿度监测;再比如在CT室,为减少辐射暴露,为患者准备了铅围脖、铅方巾,为做超声检查的患者配备耦合剂加热器,定期为楼道地板打蜡等。

  互联网医疗,让患者就医更便捷。2014年,直面患者“看病难、看病烦”难题,邵逸夫医院率先启动“未来医院”建设,在国内率先实现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化改造,“掌上邵医”打通所有就医环节,院内就医流程从4.5小时缩短至1.7个小时。2015年,医院率先在国内首家试点医保移动支付,从根本上改变大医院挂号、候诊、缴费排队长的“三长”局面。同年,医院又率先建成全国首个以分级诊疗为核心、以实体医院为主体的“智慧医疗云平台”,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系列创新被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简报刊登并向全国推广。

  有温度的邵医文化,对待“挑刺”员工的态度激励多处罚少,针对员工发现的医院内部的“瑕疵”,发现一例奖励一例。委员会制度让员工更有参与感,在邵逸夫医院,涉及医疗、管理、运行等管理制度有273条,每一条都是倾听员工意见后的审慎决定。让员工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鼓励他们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才能不断改进,提升自己,造福患者,让医院办得更好,走得更远。

  《瞭望》:邵逸夫医院在抗击疫情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中,有哪些新尝试新想法?

  蔡秀军: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哨口”单位,要勇于担责敢于创新突破。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来,邵逸夫医院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前线后方、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全链式疫情防控创新体系。

  今年以来,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我院在坚守院内防线、开展线上防控的基础上,常态化派出核酸采样、检测医疗队支援省内,派出核酸采样、检测、方舱、重症、血透等医疗队驰援上海,累计派出50余支5000余人次医疗队前往全国各地,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医院共荣获6项国家表彰、34项省级表彰。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面前,我们首创了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邵逸夫医院五期大楼“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应运而生,即在原规划400张床位的设计基础上,只需在每个楼层加装一扇门,即可快速达到符合“三区两通道”的呼吸道传染病房要求,这在国内综合性医疗机构内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疫结合”。

  “战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通过这扇门被巧妙转化成“平疫双赢”的理想模式,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高效协同、无缝衔接,是重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创新实践,不仅亮相过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得到全国政协委员的认可,还得到国家卫健委及行业内部认可,对今后我国医疗新建建筑物的设计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方面,邵逸夫医院从来不遗余力。秉持公立医院的初心使命,“邵医模式”“邵医经验”“邵医文化”“邵医技术”乘着对口帮扶、“双下沉、两提升”、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等载体,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浙江、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医院目前有4家“山海提升”分院,合作医院30余家。

  当前,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喜迎二十大之际,邵逸夫医院将以新使命新平台新空间为发展新契机,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能,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以更好的技术、更优的服务、更高的效率为百姓健康谋福祉,持续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康庄大道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长三角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长三角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长三角频道

01007012003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34252